|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以前在故乡的时候,腊月是最令人期待的。如今想来,嘴角也会不由自主地上扬,心底像朵轻柔的浪花,泛起层层温暖的涟漪。
每年腊月的第一天,长辈就会给年幼的娃娃吊“枣牌牌”。用搓好的麻绳,把红枣和蒜瓣间隔穿成串,末端缀上五彩丝线,吊在孩子棉袄的肩膀两侧,一直要吊到腊月初八。每逢那时,街头巷尾追逐打闹的娃娃们,就像挂着两串红艳艳的小灯笼,过寒冬和迎新年的气氛满满的。在农村,红枣也算是稀罕零食,家里没有枣树的娃娃会抢枣吃。“枣”与“早”同音,“抢枣”便同义为“抢早”,是进步之意,所以父老乡亲并不会介怀此事。老人说,蒜是驱虫辟邪的,小娃娃腊月挂“枣牌牌”,养育起来皮实,也不会有恶煞邪气来侵害。我不知道“枣牌牌”是否真的那么神奇,但它饱含着长辈对幼子深情的疼爱与祝愿之心。今秋,姥爷家的枣树丰收,到了腊月的时候,特意嘱咐我母亲给我的女儿吊“枣牌牌”。腊八节那天,女儿在朦胧的睡眼中清醒过来,满炕找衣服取下“枣牌牌”,迫不及待地吃掉红枣,小小的嘴巴吃得津津有味,滴溜溜的眼睛瞅着红枣。等待了多日,使得枣味比任何时候更甜美。仔细想来,其中饱含生活哲理。
人间烟火不息,庭院雪落满地。2024年的第一场雪悄无声息地落下,一片洁白诠释着“小院时光刚刚好”的安逸,树枝上为装点节日气氛用细丝绑好的红梅愈发惊艳。
记得上一次下雪,刚好大学的舞伴来兑现十多年前毕业时的承诺——有一天我会出现在你的楼下,轻声说一句,别来无恙。
那年9月,从鄂尔多斯驶向山西晋中介休的路上,风景逐渐从坦荡的黄沙变成了青翠的重山,随处可见重山掩映中的窑洞,车子路过山洞时耳朵里有轰鸣声,我成了山西媳妇,晋中也变成了我第二个故乡。
说起山西,最大的特色应该是面食文化,这里从老到小无论男女都做得了一手好面食。温水和面、冷水和面、软和的面、蓬松的面,做面条的面、做包子的面,都是不一样的讲究,只见一盆盆白花花的面粉先是加些水搅拌着变成絮状,然后成了星星点点散落在盆里的小面团,三下两下之后就变成了大面团,而且手中、盆里、筷子上都不见多余的面,这才是好的和面手艺。和出来的面用刀削是刀削面,用剪刀剪是剪刀面,卷成卷是栲栳栳,用筷子压又成了剔尖,蒸着煮着拌着焖着,多种样子搭配多种吃法,面的香味随着热腾腾的蒸汽直冲面门,再搭配一口蒜,就是独特的山西风味儿。听婆家说,他们很多人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会吃米,只吃面食,上工的人只有吃饱了面干活儿才有劲儿,回家的人只有吃上这口面才真正把心放回肚子里。
呼和浩特供电公司
故乡,一个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作为在巴彦淖尔工作了10年的陕西人,虽然我已逐渐适应了内蒙古的生活,但偶尔还是会想起家乡的山水,家乡的美食,还有家乡可爱的人们。下面就由我来介绍一下我的家乡——陕西。
陕西地处中国的内陆腹地,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这里有巍峨的秦岭华山,苍茫的黄土高原,还有丰沃的八百里秦川。黄帝陵、秦始皇兵马俑、大唐不夜城,西安古城墙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西安和延安两座城市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1935年至1948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奠定了新中国的基石。
我出生在一个人口刚刚300万的城市——长治,平常的日子里,大家都是悠闲度日,只有上下学时的小学门口和周末的百货商场才算得上人潮拥挤。
十多年前,那时的年味很重,亲朋好友间相互拜访,热热闹闹的。而到了正月十五,才真正算得上农历年中的重头戏,因为这是“打礼花”的日子。
内蒙古的方言千差万别,作为内蒙古的首府,呼和浩特此地话不同于西部的“兰银”味儿、东部的“大碴子”味儿,很多人说,呼和浩特的此地话和太原话很像,不错,呼市方言正是“晋语”。看过电视剧《大盛魁》的观众想来对山西商人与草原牧民通商有着深刻印象。其实乾隆年间呼和浩特被设为山西归绥道,由太原管辖,大量山西人带着方言、面食等特色文化通过走西口的方式来到了呼和浩特,烧麦、剔鱼子、晋语逐渐在塞外绥远城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