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瞭”呼市方言中的民族大融合

闵 婕

2024年01月26日

内蒙古的方言千差万别,作为内蒙古的首府,呼和浩特此地话不同于西部的“兰银”味儿、东部的“大碴子”味儿,很多人说,呼和浩特的此地话和太原话很像,不错,呼市方言正是“晋语”。看过电视剧《大盛魁》的观众想来对山西商人与草原牧民通商有着深刻印象。其实乾隆年间呼和浩特被设为山西归绥道,由太原管辖,大量山西人带着方言、面食等特色文化通过走西口的方式来到了呼和浩特,烧麦、剔鱼子、晋语逐渐在塞外绥远城传播开来。

内蒙古是民族聚集文化交融的地区,这一点在呼和浩特方言上体现尤为突出。呼和浩特方言以汉语言晋语作为主基调,蒙语满语常用口语与之紧密融合。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呼市人,从小就听过一个顺口溜:“一家村、沟子板、黑兰不塔、厂汉板、倘不浪、兵州亥、吃鱼要到哈素海……”小时候最喜欢听父亲讲这些名字拗口的村名、地名。叫“板”不叫“村”是取自蒙语“板升,”即百姓聚集的地方。于是历史上人们聚集起的一个个村落渐渐成了呼和浩特大大小小的“板”村,而哈素海中的“哈素”则是蒙语“哈拉乌苏”即清水海、内陆湖的意思。最近因办音乐节火遍全网的脑包村则是蒙语“敖包”“鄂博”的同音词汇,听到这个词汇,一群人路过石头堆砌的敖包,决定在此停留驻扎,一点点建立起村庄的画面跃然于脑海。除此之外还有来自蒙语的“毕克齐”“沙尔沁”、来自满语的“甲兰”等用官职、职业命名的村名,也有“岱州营”“忻州营”这类以定居者家乡命名的汉语村名,单从村名就能深刻体现民族语言文化的大融合。

日常口语中呼市方言也是融合荟萃,让外地朋友苦思冥想“闹不机密”。还记得打游戏激情开麦的时候,开局一句“我要闹个法师找个塥旯旯阴他们,”让网友“一眼识破”我是一个山西妹子,并表示他能听懂山西方言,可随后一句“对面都跳我天灵盖儿上了”让他觉着我的晋语不太纯粹。“贼忽拉”是一个蒙汉语混合用法,“忽拉盖”是蒙语盗贼,所以“贼忽拉”是形容一个人和盗贼一样奸诈油滑鬼鬼祟祟,“把式”在蒙语中是老师、技术好的人。仔细想想呼市人的日常口语中常常是方言混用,“灰塌二糊”是蒙语“灰塌日糊”,意为变冷,和晋语方言混合使用就成了“这个天土迷哄眼灰塌二糊的”,用来形容扬尘天气的阴冷别提多贴切了。

此外,还有一些习俗因着亲切的方言带给每个呼市人特有的温度。呼和浩特小朋友们的12周岁生日会迎来一场隆重的酒席,宴会上,家中长辈会亲手为小寿星带钱锁、套“面圐圙”。这个“圐圙”原为蒙语“库伦”,意为牧民为了保护草场不被破坏而围起来的一片草地,宴会上则指的是一种特制的面圈,寓意着孩子被美好的希冀围绕保护不受欺负。“面圐圙”这样一个蒙汉结合的词汇语言、地方习俗,既有山西花馍馍的面食文化,又有蒙古族长辈给孩子最美好的祝福。

随着时代的发展,呼和浩特的方言在被越来越多年轻人了解推广,也在口口相传中不断推陈出新,那方言传递的温度和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在呼和浩特这座城市中只增不减。 (呼和浩特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