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5日 第04版:蒙电艺苑
  • 春日浪漫 万物复“书”

    2025年4月23日正值第30个“世界读书日”,在这个浪漫的春日里,让我们与书籍作伴,在阅读的长河里汲取知识营养,享受浓郁的春日书香,体会字里行间的星辰。

    ——编者


  • 书中人生

    “少时读书带入的是红衣风雪的铁腕宰相,如今再看,原来我是今夜加班的年轻小吏。”加班结束后,坐在公交车上,重读过往爱看的《万历十五年》,我在光影斑驳中走入了书内世界,手机消息又来,好一番忙忙碌碌。

    读书于我,不仅是文字的传递、信息的获取,更是一场持续终生的认知革命——它打破时空的藩篱,让我抚触人物思想命运的褶皱,感受灵魂的震颤,在文明更迭的历史洪流中校准思想的坐标。


  • 女性+阅读=力量

    “慌慌张张/匆匆忙忙/为何生活总是这样?”当今社会里,人们总是像郝云的这首歌一样,匆忙着、焦虑着。尤其是女性,诸如容貌焦虑、身材焦虑,都是网络热词,就连网上的00后也有了年龄焦虑,因为他们离30岁越来越近了。作为90后的我,在最为焦虑的日子里,是阅读给了我平衡生活与工作的力量。


  • 在荒芜中生长希望

    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是一部扎根于戈壁与荒原的非虚构散文集。书中以阿勒泰乌伦古河南岸的向日葵地为背景,用幽默灵动的笔触描绘了母亲、外婆、动物与土地之间交织的生存图景。这片土地贫瘠而严酷,却在作者的笔下绽放出蓬勃的生命力与坚韧的精神光芒。读罢全书,我看到的不仅是向日葵的盛放与凋零,更是一个个微小生命在逆境中的成长。


  • 家是温馨的港湾

    “我们仨”各有其事业。于钱先生而言,是读书写作;于杨先生而言,是读书翻译;于钱女士而言,是读书教学。于三人而言,爱彼此是他们终其一生的事业。

    初读这本书时,我懵懵懂懂,为什么写“我”变成一个梦?梦里为何会有客栈、船、杨柳和驿道?读完整本书,我就豁然开朗了。再回看,悲戚之情涌上心头,原来这一切都在诉说离别。“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或许是这悲痛太过深切,杨绛先生才将这一切视为一场梦吧。梦醒时分,我们仨还是“我们仨”,似乎从未分开过。


  • 在代码与诗行之间

    在信调大厅的指挥中枢,我注视着不断跳动的数据流,不经意间忽然一瞥,发现我的右手指节还残留着昨夜临摹《李璧墓志》的墨痕,一种指间跨越时空的无声交流,在监控大屏幕的蓝光下若隐若现。回想王德峰教授的《寻觅意义》,他在拆解现代性困局时,或许也未曾料到他的文字会与一个电力行业工程师的日常产生如此奇妙的共振。


  • 是读者 亦是行者

    读万卷书,当为读者;行万里路,是为行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人们再熟悉不过了。鲜为人知的是,这句话出自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这里讲道:“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这句话原本讲的是绘画技巧,但因其精辟而充满哲理的总结,意义早已在绘画本身之外。


  • 01

  • 02

  • 03

  •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