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荒芜中生长希望

——读李娟《遥远的向日葵地》有感

刘缘缘

2025年04月25日

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是一部扎根于戈壁与荒原的非虚构散文集。书中以阿勒泰乌伦古河南岸的向日葵地为背景,用幽默灵动的笔触描绘了母亲、外婆、动物与土地之间交织的生存图景。这片土地贫瘠而严酷,却在作者的笔下绽放出蓬勃的生命力与坚韧的精神光芒。读罢全书,我看到的不仅是向日葵的盛放与凋零,更是一个个微小生命在逆境中的成长。

书中最为动人的角色莫过于李娟的母亲,这位四川女性带着全家迁徙至北疆,以近乎偏执的激情在荒漠中播种向日葵。面对鹅喉羚的啃食、旱灾的摧残,她四次补种葵花籽,即使前三次颗粒无收,却仍高喊着“老子就不信这个邪”,在黄土飞扬中挥汗如雨。她骑摩托车穿越戈壁开店谋生,用暖壶装花苗点缀荒芜的蒙古包,甚至在暴晒的葵花地里赤身劳作,宛如“脚踩雨靴的女王”,用铁锨作权杖,与天地对话。她的形象颠覆了传统农妇的悲情叙事,展现出一种野性的生命力——既能在沙尘暴中捍卫土地,也能在劳作间隙从怀中变出一束野花。这种“热气腾腾”的生存智慧,让艰苦与诗意在荒漠中共生。

李娟笔下的向日葵地并非人类独舞的舞台,而是一个众生平等的自然剧场。大狗丑丑偷鞋成癖却憨态可掬,赛虎胆小如鼠却忠心耿耿,流浪猫与鸡鸭兔共同组成“动物军团”,连沉默的葵花也暗藏玄机:它们的金色不仅是绽放的辉煌,更是“等待、忍受与离别的总和”。书中那些令人捧腹的细节——母亲为鸡缝制衣服、深夜呼唤迷途的兔子……无不揭示着人与万物之间原始而纯粹的联结,这种联结让荒漠不再是孤独的流放地,成为充满体温的生命场域。

书中流淌着一条隐形的“等待之河”:母亲等待葵花破土,外婆等待儿孙归来,动物等待主人返家,土地等待雨水降临。李娟的外婆尤其令人心碎——她带着四川老屋的门牌漂泊至戈壁,在阿勒泰的星空下将等待熬成生命的底色,最终“不是死于衰老,而是死于等待”。这种等待不是消极的消耗,而是对希望的虔诚守候。就像四次播种的葵花籽,每一次失败都在为下一次萌发积蓄力量。当我们沉迷于虚拟世界的即时满足,李娟的文字就在提醒我们:真正的希望,或许就藏在那些“努力可能只比放弃强一点”的坚持中。

合上书本,眼前浮现出书中那张真实的照片:外婆拄杖立于荒野,地平线在她身后无限延伸。这幅画面浓缩了全书的精神内核——在浩瀚的时空面前,人类何其渺小,但正是无数个“母亲”般的凡人,用日复一日的耕耘,在荒芜中生长出绿洲。他们的故事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却用最朴素的生存哲学告诉我们:生命的壮美,不在于征服自然,而在于以谦卑之心与万物共生,在等待与忍耐中,让希望如葵花籽般深埋大地,静待破土而生。

(锡林郭勒超高压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