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代码与诗行之间

——读《寻觅意义》的跨界哲思

于 斌

2025年04月25日

在信调大厅的指挥中枢,我注视着不断跳动的数据流,不经意间忽然一瞥,发现我的右手指节还残留着昨夜临摹《李璧墓志》的墨痕,一种指间跨越时空的无声交流,在监控大屏幕的蓝光下若隐若现。回想王德峰教授的《寻觅意义》,他在拆解现代性困局时,或许也未曾料到他的文字会与一个电力行业工程师的日常产生如此奇妙的共振。

当各类木马病毒袭击智能电网的信息系统时,我曾在凌晨三点的网络安全指挥中心,感受到王教授所说的“技术祛魅”。当我们将安全托付给数字系统,作为守护者的我们,仍需在代码迷宫中找寻温度,就像修复古代字画的接笔技法,网络安全同样需要理解攻击者的“笔意”,在漏洞补丁中注入对光明的执着。

监控大屏上的各类数据流依然在以每三分钟或五分钟更新一次的频率“流淌”,如同《富春山居图》的绵延笔意。在这个量子计算威胁传统加密算法、人工智能试图取代传统工作的年代,我愈发确信:工程师的本质,是数字时代的守灯人,就像围棋AI无法取代棋手落子时的审美判断,真正的电网安全永远需要融合技术理性与人文沉思。

这种平衡,恰如书中所说:“在工具理性中重建价值理性”。我们的工作台既是技术的前沿哨所,也是人文精神的当代体现。当我完成调度大厅的工作,走出大楼,沐浴在阳光下,重新回到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世界,突然明白:对抗与和解、代码与诗行、电流与心跳,都在编织着人类寻觅意义的永恒叙事。

(电力数字研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