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2025年5月是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政策宣传月”,工作主题为“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本期报纸特与您分享银线编织团结纽带、用光明温暖各族群众的真实故事,看跳动的电表如何计量心连心的温度,璀璨的灯光怎样照亮共同富裕的道路。 ——编者
初见包金花时,这位生长在达茂草原的“南方孤儿”,眉宇间尽显草原儿女的豪迈。她的人生轨迹,正是“三千孤儿入内蒙”历史佳话的生动注脚。
20世纪50年代末,内蒙古草原向3000名南方孤儿敞开怀抱,其中,被达茂草原牧民收养的孩子有42个,包金花就是其中一个。襁褓中的包金花被达茂旗武装部干事桑达瓦达收养。年仅29岁的桑瓦达瓦当时已经有一个比包金花大2岁的儿子,但还是和爱人决定收养金花。这个蒙古族家庭给予她超越血缘的深情:父亲对金花的宠爱远远超过哥哥,总是无条件袒护;母亲在家里买了新布料时,都会先紧着金花做衣服用,她的新鞋子、新衣服常让同龄人羡慕不已。直到父亲去世、母亲罹患老年痴呆症,包金花才得知自己的身世。“草原的路有多长,父母亲的恩德就有多长”提及往事,她眼中泛起泪光。
牧民木其尔的家坐落在草原深处,10千伏线路在太阳照射下闪着银光,刚刚通电不久的牧民木其尔一家在此展开新的幸福生活。
通电照亮新生活
木其尔一家居住的乌兰哈达嘎查是乌拉盖管理区的一个抵边嘎查,与蒙古国仅一线之隔,属于森林草原向典型草原过渡地带。20世纪90年代,木其尔一家响应政府政策,从正镶白旗迁徙至这里。通电那天,锡林郭勒乌拉盖供电公司党员服务队一早就赶到牧民家中,对线路进行验收送电,在合闸灯亮的那一刻,木其尔70多岁的父亲激动地说:“我这一辈子终于等到通了网电!”用他那长满老茧的手轻轻擦拭掉眼角的泪水。
在“巴彦淖尔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狼山镇巴音村,挺拔的电力杆塔、错落的民居院落与各族群众的笑脸,共同勾勒出团结进步的乡村画卷。
5月,是全区“民族政策宣传月”,但对巴音村而言,民族团结早已融入日常。“杜所,今年农田地里的小麦长得可水灵,走,我带你去村里看看!”听到这熟悉的大嗓门,巴彦淖尔农垦供电公司小召供电所负责人杜保俊知道是村支书贺文军来了。这对“亲戚”经常到村里,与农牧民同劳作、话发展。
春天的草原上风很大。5月2日,62岁的阿拉腾吉日嘎拉老人坐在自家的蒙古包里,时不时看着不远处的公路,思绪飘向2023年冬天,回忆起那个说话算话的电力年轻人。
2023年的12月,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迎来入冬以来最大的雪,退休的休闲生活让阿拉腾吉日嘎拉老人有些无法适从。窝在柔软的沙发里,新安装的电暖器让整个房间暖洋洋的,他端起刚刚熬好的奶茶,打开电视,突然间呼啸的北风一阵怒号,电视随之关机。
走进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镇碱滩村的赛艾勒奶制品厂,厂长乌尼日其其格正在车间里忙着包装奶豆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们坚持用村里牧民家的鲜牛乳做原料,绝不添加防腐剂!”这位来自锡林郭勒的蒙古族女厂长笃定地说。
2014年,乌尼日其其格夫妇从养牛户转型建厂,将传统奶制品工艺与现代设备结合,打造出一条绿色生产线。这个蒙汉共居村落因此实现“双赢”:既解决了周边牧户鲜奶销路,又创造了就业岗位。如今,奶豆腐、奶皮子等特色产品带着民族团结的醇香走出草原。
在广袤无垠的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上,铁塔巍然屹立,银线横空跨越。锡林郭勒超高压供电公司以“电网建设固根基、精细服务促民生、文化交融聚人心”为核心,绘就了一幅“银线连心石榴红 蒙电锡超亮北疆”的壮丽图景。
电网建设 架桥搭线织就“繁荣网”
牧民定居之处,电网建设随即跟进。今年4月,锡林郭勒盟接连多日出现大风恶劣天气,带电作业人员争分夺秒消除5处线路严重缺陷,对1456片绝缘子进行零值检测,输电青年们历经27小时“走线”奋战,将恶劣天气对输电线路影响降到最低,这一群身着蓝色“战服”的输电青年成为了草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