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琛 徐昕媛
2025年05月16日
初见包金花时,这位生长在达茂草原的“南方孤儿”,眉宇间尽显草原儿女的豪迈。她的人生轨迹,正是“三千孤儿入内蒙”历史佳话的生动注脚。
20世纪50年代末,内蒙古草原向3000名南方孤儿敞开怀抱,其中,被达茂草原牧民收养的孩子有42个,包金花就是其中一个。襁褓中的包金花被达茂旗武装部干事桑达瓦达收养。年仅29岁的桑瓦达瓦当时已经有一个比包金花大2岁的儿子,但还是和爱人决定收养金花。这个蒙古族家庭给予她超越血缘的深情:父亲对金花的宠爱远远超过哥哥,总是无条件袒护;母亲在家里买了新布料时,都会先紧着金花做衣服用,她的新鞋子、新衣服常让同龄人羡慕不已。直到父亲去世、母亲罹患老年痴呆症,包金花才得知自己的身世。“草原的路有多长,父母亲的恩德就有多长”提及往事,她眼中泛起泪光。
桑瓦达瓦不仅是慈父,更是草原党员的表率。这位18岁参军的老骑兵,1960年被授予中尉军衔,后响应党的号召走进基层牧区,被牧民亲切唤作“桑书记”。他常叮嘱子女:“学好本领才能报效国家。”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包金花将人生扎根草原,从供销社搬运工到电力抄表员,她几十载如一日守护光明。“我能做的不多,但我想把我能做的都做好。”如今,她的孩子接过金花肩上的担子,继续坚守满都拉边境供电所。
2021年,“三千孤儿”历史重现公众视野。包金花在“草原兄弟姐妹在内蒙”微信群里找到归属,却婉拒寻亲:“我是草原的孩子,我要留在草原。”
退休后,她仍爱穿着蒙古袍唱歌,歌声飘荡在生活了六十多年的草原。正如其名“金花”,她以赤子之心点亮北疆,用半生光阴诠释何为“国家的孩子”。
(黄 琛 徐昕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