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改革进行时 > 正文
深化“能源+金融”改革“三低三快”电费模式助推四方互利共赢

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内蒙古乌海市作为自治区重要工业基地,聚集了多家高耗能产业及中小微企业,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2024年以来,当地电解铝、PVC、铁合金等企业受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市场需求疲软、应收账款周期延长等因素影响,普遍面临融资难、现金流紧张、电费缴纳压力增大等问题,导致“融资难-欠费多-信用降”恶性循环风险加剧。同时,乌海供电公司年均沉淀的210余万条企业负荷曲线、缴费记录等电力数据未被激活金融价值,亟需构建“能源+金融”融合模式,破解企业融资困局与电费回收风险。

二、改革举措及成效

乌海供电公司以政策为引领、数据为核心、协同为抓手,推出聚焦高耗能产业的“电能通”和聚焦中小微企业“蒙电通”双轨产品,形成“能源+金融”的系统性改革举措。

(一)四方联动扩面增效 资金精准赋能

一是建立银电企协同平台,实现无需抵押的“低门槛”、贷款年化利率降至3.0%的“低利率”、贷款资金优先用于缴纳电费,资金流向受银行监控的“低风险”及“快审批、快放款、快周转”的“三低三快”模式。

二是扩展“政府+电网+银行+企业”四方联动,促成乌海市10家重点企业与蒙商银行乌海分行的合作意向,合作金额7.5亿元,在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银行金融服务扩面增效,企业电费缴纳压力有效缓解,电网电费回收实现颗粒归仓。

(二)双轨产品落子乌海 开创全区首例

一是与蒙商银行协同推出“电能通”,设计电费专项信用贷款,额度最高1亿元,年化利率4.8%,较市场优惠10%,同时审批周期缩短20天,资金定向用于电费缴纳,实现“贷款即缴费”。内蒙古三维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两家企业通过该贷款顺利完成1.4亿元电费缴纳,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推动乌海供电公司电费回收率达99.96%以上。

二是与建设银行合作推出“蒙电通”,贷款年化利率降至3.0%,打破固定资产抵押依赖,将用电量、电费缴纳记录等电力指标纳入信用评估体系,并将拖欠电费设为否决项,贷款资金优先用于缴纳电费,资金流向受银行监管。乌海市长宏矿业凭借无历史遗留欠费的良好信用,通过“秒批秒贷”模式获贷200万元,有效释放企业流动资金,成为自治区首单落地业务。

(三)“三位一体”靠前服务 化解用户难题

乌海供电公司建立重点企业共管机制,设立12345热线协同联办群,提供园区电力服务站全覆盖“一站式”服务,畅通园区重点项目“极速办电”通道,开展规上企业“一对一”专属服务,开展电力服务员走访入户服务、建立每日诉求预警督办机制等主动服务十二项举措,构建“政府机构驻点、园区驻点、网格驻点”三位一体服务网络,前置服务端口,电力服务员主动上门,提供“代帮办”服务专业化电力服务队,为规上企业配备“一对一”电力服务员212人,提供用电诊断、效能分析等定制化服务。2025年累计上门服务305次,解决用电问题860余项。

三、经验启示

本案例以数据要素市场化为核心,彰显国企改革“服务升级”的创新性、引领性和可推广性。

创新性方面。首创电力数据信用转化路径,将高频动态数据(如用电稳定性)替代静态资产作为信用凭证,开发“三低三快”产品模型,实现“数据-信用-资金”闭环。如“蒙电通”以拖欠电费为否决项,提升评估精准性;“电能通”定向电费场景设计,破解行业痛点。

引领性方面。示范“能源+金融”融合新范式,推动电网企业从“能源供应商”向“数据赋能者”转型。该模式为普惠金融、数据要素市场化提供可复制样板,引领国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可推广性方面。该模式具备区域和行业扩展性。区域上,可复制至集团公司其他盟市供电公司;行业上,可拓展至水、气等公共服务领域。“政府-电网-银行-企业”的四方联动机制适配多元场景。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视频播放 请点击下载后播放
责任编辑:
关闭
热点新闻

“小阿张”的常电梦照进现实

主变“扩容” 续写“戈壁绿”新征程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