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与挑战
随着“双碳”战略深入推进,公司在推动“沙戈荒”大基地建设500千伏输变电工程过程中面临三大挑战:一是“一特多超”特征显著,特高压外送需配套多座超高压汇集站,工程多、密度高成为制约新能源并网外送效率的主要因素。二是荒漠自然环境严酷,对传统设备的耐候性、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传统建设模式难以适应绿色、高效、长周期运行需要。三是前期手续办理复杂,用地用林、征迁补偿,导致工程滞后,制约新能源输变电工程投运。
二、改革举措与成效
内蒙古电力集团乌海超高压供电公司立足新能源发展“主战场”实际,在重点工程上取得新突破,仅用208天一次性建成内蒙古自治区规模最大的500千伏智能变电站-沙井变电站,在沙戈荒大基地建设500千伏输变电工程中打造“乌超样板”。
(一)坚持高位推动,跑出工程前期“加速度”
面对工程线路路径长,沿线障碍物分布复杂繁多等情况,公司联合属地政府、能源主管等相关部门成立“政企专班”,将工程项目纳入属地重大项目清单予以调度,高位推动项目建设。做实做深项目前期工作,坚持“月调度、周报告”工作机制,及时协调化解用地用林、征地拆迁、阻工矛盾、大件运输等方面问题,历史性实现45天完成509基线路铁塔征地补偿工作,在保证依法合规开工的前提下较以往同类工作平均周期缩短近50%,有效破解“手续滞后、开工困难”的问题。
(二)打造样板工程,突破建设质量“新高度”
坚持高标准起步,高水平建设,公司以“整体部署,分期实施”为原则,创新采用EPC总承包+业主监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实行“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协同,深化标准化设计、集约化采购、模块化建设、智能化管理在施工现场的应用,实现项目建设安全高效、质量一流。建立设计、施工协同机制,根据进度制订图纸到场计划,针对地下设施等关键节点实施“图纸先行、材料前置”策略,确保各施工节点零等待。科学优化施工工序衔接,采用预制装配式建筑材料,通过异地建模、就地组装,实现施工作业现场“零湿作业”,现场建筑垃圾减少65%,施工周期压缩80%。
(三)超前介入验收,助力项目投产“再提速”
按照“提前介入、过程验收、集中传动、主导启动”的原则,协同生产、工程、运行专业组建技术骨干验收团队,采取随工入场验收方式,深度参与调试,同步开展验收核对,严查细检保工程质量,实现“竣工即投产”。验收过程中引入无人机巡检、三维建模航测等智能化手段对输电线路本体及通道进行扫描,实现对通道隐患、杆塔电气间隙、导地线弧垂、交跨距离等信息的精确测量,提升设备验收效率与精准度。站内应用自动对点智能手段,一键智能启动全站仿真,按照监控信息点表顺序自动验收校验规则,自动触发遥信、遥测信号,通过远动装置上送信号,与主站自动验收模块实现程序化自动对点,压缩验收时间70%,保障系统联调联试零等待、零失误。
(四)智能变电站再升级,全面赋能“智慧电力”建设
公司持续深入推进智能变电站建设,部署全域感知智能辅助系统,集成站内安全警卫、气象和动力环境、视频监控、轨道式机器人等设备,实现设备状态、人员行为、现场环境全感知。全面升级在线监测系统,设备的油温、油位计、气体密度表计、避雷器等采用具有远传功能的表计,提升站端数据采集精度,提高运行分析时效性。配置剩余电流监测系统,在单相接地故障、设备发生漏电时可及时发现异常电流,便于运维人员及时采取措施,避免设备因长期过载或绝缘损坏而发生故障,设备故障率可降低60%,推进变电站从传统的“人工+视频”巡视迈向自动化、智能化决策。
三、经验与启示
在“双碳”战略指引下,“沙戈荒”区域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必须坚持改革与创新“双轮驱动”,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工程建设提质增效。一是顶层统筹是推动项目高效落地的根本前提,通过“政企专班”机制,破解工程前期协调难题。二是标准引领与机制协同是提质增效的核心支撑,深化设计与施工换件的协同联动,科学优化施工工序衔接,提升建设效率。三是技术赋能是推动智能电网落地的关键引擎,通过智能辅助系统与远程监测体系建设,推进变电站从“数字可视”迈向“智能决策”,树立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