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正文
电力“四融四进”深耕民生服务田

6月,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镇蜜瓜大棚内一派繁忙,种植户正加装智能温控设备。种植户老李感慨:“过去用电高峰总跳闸,现在电力网格员主动上门检修线路、核算新能源用电成本,咱心里有底了!”这一变化,正是内蒙古电力集团践行中央“能源安全与基层治理融合”要求的生动注脚。

今年以来,内蒙古电力集团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牢“使命担当、主动服务、实干快干”理念,履行“政治、社会、经济”三大责任,紧扣内蒙古“新能源倍增行动”“农畜产品基地建设”部署,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供电服务全流程,筑牢和谐供用电关系,优化营商环境,推动蒙电服务深度融入地方发展实践。其中,巴彦淖尔供电公司“四融四进”服务模式成效突出,当地企业和群众获得感显著。该模式紧扣巴彦淖尔市“河套全域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示范市”要求,以电力“小切口”撬动治理“大格局”,通过“供电+政府、园区、社区、乡镇”模式激活发展动能,赋能民生与产业升级,探索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蒙电服务路径。

“供电+政府”智囊参谋赋能经济全局

“依托各旗县区的独特优势,精准规划招商策略。对于具备口岸运输优势的旗县区,可优先引入重卡充换电站、煤炭洗选等项目。”每月6日,巴彦淖尔市各旗县区政府都会收到一叠特殊的文件,巴彦淖尔供电公司的“电力参谋”已成为当地政企共商发展的“固定日程”。

助企惠民在行动 王珏 摄

该公司创新建立“三精参谋”服务机制,每月向市、旗两级政府提交《全社会用电报告》《地区工业运行报告》《地区产业发展建议》三类核心报告,以电力数据解码经济态势,用电力这把“金钥匙”,为地方经济打开更清晰的观察视角。这份“电力智囊”的含金量,最终转化为看得见的实效。让政企协同打通电网基建审批“高速路”,今年98个电网基建项目中,95项已破土动工,开工率高达96.9%;政企协同助力全市1629家重点企业稳产增产。当电力数据真正融入政府决策的“神经中枢”,巴彦淖尔的经济发展,正驶入更精准、更高效的“电力赋能”快车道。

“供电+园区”精准滴灌激活产业动能

“您瞧,这页‘负荷特性分析’标红的区域,正是我们高耗能环节的‘电费黑洞’!”近日,巴彦淖尔三才稀土铁合金负责人捧着刚送上门的《产业“一企一策”全景服务方案》,手指在“年节约电费85.5万元”的测算栏上轻轻敲了敲,“以前只盯着产值跑,现在才算摸清了电费的‘脾气’,按这方案调整生产,每月能省出两台变压器的钱!”

助企惠民行动 王珏摄

这份让企业主直拍大腿的“省钱秘籍”,正是巴彦淖尔供电公司“助企”行动的“拳头产品”。该公司创新推出用电规划做到前,用电监测做到精、供电服务做到位的“三到服务”,每月开展2次“电力服务日”专项活动,电力服务员变身“电力管家”上门服务,深入7大工业园区为全域企业提供“电价成本计算、交易策略优化、产业用能分析、安全用电体检、电力金融业务(电费保理、融资租赁)”一整套打包服务,从“怎么省”到“怎么赚”全程支招,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能源市场变化。

服务到位了,企业发展自然“带电加速”。今年前6个月,22个重点项目因电力保障提前投产,累计增供2.94亿千瓦时电量;售电量攀升至70.0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67%。这组“电力账单”,正在成为巴彦淖尔地区经济增长的“电力引擎”。

“供电+社区”网格联动破解民生痛点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鸿臣社区广场的石桌旁,清晨七点半的阳光刚爬上矮墙,巴彦淖尔供电公司的“光明小马扎”服务队又准时“开张”了。帆布包里装着新印的《居民电价明白卡》,民情日记本翻到最新的一页,折叠小马扎在青石板上摆成半圆。这场景,在社区里的老邻居们眼里已经成为日常。

小马扎进社区照片 作者:武兰娜

这支被居民唤作“光明小马扎”的服务队,把服务点扎进了社区广场的石桌旁、新建楼盘的售楼处歇脚区、养老院的藤椅边,甚至小区快递驿站的遮阳棚下。网格群、民情日记本、光明小马扎“三件法宝”将131个标准化电力服务点像星星般散落在巴彦淖尔市的街道社区,每周三雷打不动的驻点服务,让“社区-服务点-电力服务员”组成的“移动服务站”扎在百姓最需要的地方。

成效藏在数据里,每周三固定驻点服务,聚焦双电源改造、充电桩建设等10大类高频民生涉电诉求,构建“社区-服务点-电力服务员”三级联动机制,将设备主人制融入网格管理,实现服务响应与设备管理高效协同。5312项用电诉求解决了,3266处设备缺陷消除了,连独居老人家里的漏电保护器都定期“体检”,真正实现了民生用电“不出网”、服务响应“零时差”,让电力服务从“最后一公里”延伸至“最后一米”。

“供电+乡镇”电力下乡绘就振兴画卷

杭锦后旗二道桥镇太阳升村的田埂上,村党支部书记昌永富眯着眼抬头望,新架的电线杆整整齐齐立着,银线像琴弦般串起村庄与田野。“过去电杆比现在多,看着密集得很。如今改造完,线路顺溜了,村里更美了!”他拍了拍身边新立的电杆,转身对围过来的村民笑,“更贴心的是,电力服务员直接驻村服务,打个电话,电工就扛着工具包来了!”

这声感慨,正是巴彦淖尔供电公司“助农”行动的鲜活注脚。公司创新“三美共建”模式,让村庄宜居宜业“心情美”、环境整洁整齐“环境美”、绿能绿色应用"乡村美",正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电能。601名电力服务员像撒进泥土的种子,深深扎根819个村社,以供电所为“主根”,乡村服务点为“支根”,流动服务站为“须根”,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市的村级电力服务网,便民服务圈把电力服务从“窗口”搬到了“炕头”。

高标准农田建设 王雍朝摄

在165.25万亩高标准农田里,玉米苗正舒展着新叶;电力网格员们跟着农时转,春播时提前检修灌溉线路,秋收前排查烘干设备用电隐患;针对14.5万户煤改电用户和21项扶贫光伏项目,巴彦淖尔供电公司更是把服务“打包”送上门,仅用4个月就推动建成并网了全区首家旗县区光伏帮扶项目,让阳光变成“真金白银”;在节水行动中,电力服务员踩着泥点走遍2.5万眼机井,精准匹配19041块农灌电能表,构建起“水电双控+以电折水”的精细管控模式,机井开多久、用多少水,电表转几圈一目了然。

当“国家推广”的号角与“地方实践”的探索同频共振,蒙电人正以更扎实的脚步深耕网格服务。这份既有“精度”更有“温度”的电力服务,既藏在城市的智慧园区调试新能源的充电桩,也藏在乡村的机井旁,这条从政策文件到田间实践的电力路径,正在为河套大地绘就“服务到网格、温暖进万家”的幸福图景,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电力服务新实践写下浓墨重彩的电力注脚。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视频播放 请点击下载后播放
责任编辑:
关闭
热点新闻

塔拉500千伏变电站主变扩建工程加速推进

积极应对强降雨“汛”速出击保供电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