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绣”河套 绿电“织”锦绣

王 珏 代妍玮

2025年03月14日

春回河套,沃野千里。在广袤的河套平原上,一项项电力赋能产业发展的实践正如火如荼推进。近年来,巴彦淖尔供电公司围绕“乡村振兴·电力先行”,以坚强主网、建密配网、精准服务、绿电赋能为抓手,为巴彦淖尔特色种养殖、农畜产品深加工、新能源融合等产业注入强劲动能,助力农牧民增收、农村经济提质增效。

电网升级 筑牢产业发展“硬支撑”

2月18日,乌拉特后旗团结村鼎峰饲料加工厂内,乌拉特后旗供电公司明路供电所“绿野”党员服务队队员正对配电设备进行投运前最后的安全检查。通电后,这座年计划加工饲料36万吨的现代化饲料厂将满足周边地区养殖户饲料需求,并回收5万吨玉米,极大增强乡村集体经济,充实乡村振兴“家底”。

针对河套灌区农业负荷密集、季节性用电高峰突出的特点,2024年,巴彦淖尔供电公司投资9754万元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累计改造10千伏及以下线路511.84千米,重点保障高标准农田、规模化养殖场、冷链物流中心等产业核心区域供电可靠性。2025年,该公司针对河套灌区农业用电的特殊需求,继续加大10千伏及以下线路的改造力度,优化线路布局,提高线路传输能力和供电可靠性,确保农业负荷密集区域和季节性用电高峰期的电力供应稳定,为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电力保障。

精准服务 激活特色经济“新引擎”

3月4日,乌拉特中旗巴仁宝勒格村设施农业园区内,48座草莓种植大棚在春光中熠熠生辉。掀开3号棚的保温帘,智能温控系统显示屏上跳动着“23.5℃”的恒温数值,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正将营养液精准输送至每一株草莓苗根部。“现在草莓能长得好,电力稳定才能保住这‘金果子’!”种植户老王轻触智能温控器屏幕,向笔者展示实时数据。

针对高附加值农业的严苛用电需求,巴彦淖尔供电公司依托“双网融合”服务模式,构建“预防+保障+应急”三级服务体系,按照保民生、促春耕的原则,建立“党员服务队+网格员”排查小组,为草莓、樱桃等特色种植户制定“一棚一策”,组织服务小组深入大棚育苗基地,运用红外热成像仪、局放检测仪等设备,对育苗大棚内的照明、温控、灌溉等电力设备进行“拉网式”排查,对大棚配电线路开展不定期“体检”。

绿电赋能 点亮北疆牧区“长明灯”

在乌拉特中旗巴音乌兰苏木牧民巴特尔的小院里,电视机屏幕亮起,画面清晰流畅。巴特尔站在院中,望着那不再闪烁、稳定的灯光,激动得热泪盈眶,连声喃喃自语:“亮了,真的亮了!我们也能用上稳定的电了!”巴音乌兰苏木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长期以来一直受电力供应不稳定的困扰。牧民们虽然能用太阳能发电,但在阴天和夜晚,电器常常无法正常工作。

近年来,随着巴彦淖尔供电公司偏远农牧区延伸电网通网电工程的实施,曾经“风光互补”用电时代,迎来了“电力满格”的新生活,2024年为121户牧民送去光明。2025年计划投资530万元,致力于让大漠深处的牧民家、天边草原上的蒙古包,都能被稳定而充足的电能点亮,更为守边巡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边疆的稳定和发展贡献坚实的电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