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神话重构中的时代共振与人性觉醒

李青云 王上伟

2025年02月28日

编者按:近期,动画电影《哪吒2》在全国和海外热映,引起强烈反响,先后登顶国内电影和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充分彰显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本期精选以下影评和观感文章,为大家带来一场关于电影与文化的深度探索之旅,以飨广大读者。

2025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以破百亿票房领跑,不仅打破了“续集魔咒”,更以一场视觉与叙事的双重盛宴,完成了对传统神话的当代解构与精神共鸣。作为影迷,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个“魔丸”的成长故事,更是一面映照现实的多棱镜,折射出身份焦虑、代际和解与群体觉醒的时代话题。

神话“祛魅”:从个体命运到群体觉醒

《哪吒2》延续了上一部对“身份认同”的探讨,并且将格局从个体的挣扎扩展至群体的困境。哪吒与敖丙的“一体双魂”设定,既是灵珠与魔丸的善恶辩证,也是当代青年在规训与反叛中寻找自我的隐喻。影片中,哪吒那句“若天地不容,我就扭转乾坤”,既是对传统仙道等级的不屑,也与当下年轻人应对职场困境、拒绝社会标签的情绪共振。而敖丙选择与相信道义、哪吒拒绝玉虚宫的成仙之路,则揭示了影片的核心命题:真正的英雄在于挣脱宿命,定义自我。

更令人动容的是,影片通过龙族被镇压于海底炼狱的设定,将矛盾从个人恩怨上升至族群压迫。龙王敖光为族群放弃自我、申公豹家族的代际冲突,这种从“小我”到“大我”的叙事转向,让神话不再是简单的善恶对决,而是反映出社会群体的觉醒。

角色“当代性”:传统符号下的现代精神

影片对人物的重塑堪称惊艳。李靖与殷夫人这对父母,颠覆了传统神话中“严父慈母”的刻板形象:李靖的“完美父亲”人设,既有守护陈塘关百姓的担当,也有对哪吒的细腻包容;殷夫人则突破了“相夫教子”的固有形象,刻画以事业与家庭并重的独立女性形象,回应了当代女性对母亲角色的期待。而石矶娘娘的“不内耗”哲学、海夜叉的“打工人”共鸣,甚至土拨鼠小妖的荒诞存在感,均以幽默笔触勾勒出众生相,让神话人物成为现实情绪的投射。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饺子对四川文化“川普”的深度挖掘,为影片注入独特的地域生命力。太乙真人的“口音”插科打诨,结界兽的三星堆青铜美学,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也以方言与古文明的碰撞,构建出独属中国的动画美学体系。

共情“锚点”:合家欢叙事下的多义解读

作为春节档“共情之王”,《哪吒2》的成功在于其雅俗共赏的叙事策略。影院里,幼童为土拨鼠的滑稽桥段捧腹,青少年为哪吒与敖丙的羁绊热血沸腾,成年人则从申公豹的悲剧中窥见代际冲突的缩影。这种多层次的解读空间,源于主创对角色复杂性的塑造:即便是“反派”龙王敖光,其俊美外形与为龙族存亡奋斗的悲情,也让人物脱离了脸谱化模式。

影片结尾中哪吒与敖丙走向未知前路的背影,恰似当代青年面对未来的迷茫与勇气。而彩蛋中埋下的神魔宇宙伏笔,则让人对第三部的期待值拉满。

从《魔童降世》到《魔童闹海》的全面超越,“哪吒”系列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动画IP,而成为国漫崛起的文化符号。它证明了中国动画完全有能力以本土故事征服市场,更以“剧本至上”的理念为行业树立标杆。当哪吒在银幕上高喊“我命由我不由天”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神话英雄的觉醒,更是一个时代对多元价值的呼唤。

正如影片中那句“你的路还需你去闯”,《哪吒2》不仅为哪吒与敖丙开辟了新路,也为中国动画闯出了一条连接传统与现代、商业与艺术的康庄大道。或许,这正是它献给这个时代最珍贵的礼物。

(阿拉善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