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攀攀
2024年04月24日
在陕北榆林城的夫子庙,纵横交贯的巷道转角处有一间书店。仿古建筑的屋檐下,挂着漂亮的灯串,我曾在那里看见一位年轻男子,站在暖黄色的灯光中,悠然地浏览着手中的书页,身影投射在墙壁上,静悄悄的轮廓散发着金色的光芒。“公子世无双”大概就是这样温润如玉、温文儒雅、清新俊逸的君子气质。
这间旧书店地处繁华的夜市商业街,颇有闹中取静的情致。这幽雅幽静、古色古香的氛围,使我不自觉走进铺子里。檀木色的书架上紧密地摆放着书籍,我一眼便看到了《毛泽东选集(第二卷)》。这是一本20世纪60年代在重庆印刷的书卷,竖排本繁体,有着泛黄的封皮、磨毛的书脊,却是珍贵的典藏本。我并不喜爱收藏书籍,但对旧书怀有独特的情愫。翻开扉页,一种与知己灵魂碰撞的奇妙感觉蔓延心间,读者曾经留下的痕迹,与泛黄的书页、工整娟秀的印刷体形成奇妙的化学反应,慢慢在内心涤荡出一泓净泉。
我曾流连于厦门一间旧书屋,进门杂乱不堪,但我在书堆成山的文学作品中,寻得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坐在门口小板凳上,如痴如醉地读了起来。陕北的黑面馍、糙汉子孙少安、执拗女娃润叶、好婆姨秀莲,我沉浸着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对话,就好似“他乡遇故知”。天色渐渐暗沉,夜幕落下,梅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裙裾被溅起的雨滴打湿都浑然不知。
我的故乡榆林城钟楼附近,也有一家古旧书店,坐落在充满古意的大街上,狭小逼仄,安静少人。若有空暇,我愿徘徊在这样的静谧书香里享受时光流逝。心烦意乱或欣喜若狂的情绪,总能在映入眼帘的字里行间消失殆尽,内心深处的皎皎清白逐渐苏醒,好似一汪清泉,洗尽所有烦忧。而后,行走在古街石板路上,树影在夏风中摇曳,夕阳铺上城墙南门,刀刀碗托的叫卖声不绝于耳,黑楞楞的香气触动神经。“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每每恍惚,我便似古人游历人间美妙。
做些什么才不辜负好时光呢?我以为,消磨时间最舒适的便是阅读了。捧一本书,晾一杯水,静静地在窗前品读,任时光在指间溜走,任光阴在眉间镌刻,任故事在心间留白,我自沉浸于墨香深处,享受书香的宁静致远和细水长流。累了,看一看窗外的景致和远处的草木,听一听十丈红尘的喧嚣,书中烟火气,大抵如此。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如此,再远的路途也并不觉得孤单漫长和虚乏无聊,内心的丰盈才是读书带给我的底气与力量。“人生没有一本白读的书。”我尽己所能,阅览图书,有些思得人生真谛,有些读得捧腹大笑,有些阅尽怅然若失,有些看过印象不深。那些在脑中、心上、眼里一本本阅过的书籍,填满了我青春里那些闲适的时光。
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我的脾性越来越安静与温和,便觉是读书净心最大的收获。如今,闲暇时间也会作文,时常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无力感和羞愧感,这更加深了我读书的强烈渴望。每阅尽一书,顿觉岁月静美,心无波澜且畅快。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在我的心间,书籍就是一泓净润人心的清泉,唯有潺潺不绝,才能使人心胸豁达,源远流长。
(锡林郭勒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