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 婕
2024年04月24日
黑泽明自传中有一个故事。日本民间流传有一种特别的蛤蟆,它们生活在深山里,外表十分丑陋,人们抓到它们后,将其放在镜子前,蛤蟆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真面目,就会吓出一身油,这种油是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回顾自己的读书经历,自觉像一只站在镜前的蛤蟆,但正是这种审视督促着自己积累了实力,一步一步走出深山,产出珍贵的油。
总结概括我的读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最初是完成任务阶段,启蒙教育中阅读是一项功课,课堂上的选文、名家的代表著作,从《爱的教育》到《我的叔叔于勒》,书目由老师家长精心挑选,内容由专家仔细审编,就连中心思想和情感理解都有统一答案,至于我们,一篇读后感、一份手抄报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这样的阶段真实有效地培养了个人阅读习惯,对一生都有较大影响,所以至今还能看到家长们在钉钉上上传孩子阅读打卡的各项作业。
随着阅读水平的飞速进步,接着便进入自由探索阶段,也称作野蛮生长阶段,中学时期充沛的课余时间让我可以徜徉在书店,自由触碰五彩缤纷的书海世界,兴趣爱好和时尚新潮的浪花反覆翻滚,读王朔,读海岩,读《遥远的救世主》,读《康熙大帝》,可终究读不懂胡同和大院的分歧,也没能理解帝王将相的心机,饭后大人们聊天总也插不上几句,从而气馁转身,为了和同龄人有共同话题,又转战涉猎青春文学网络小说,韩寒、南派三叔、顾漫让人耳目一新,情节离奇天马行空,语言直白敢于表达,拉近了我与阅读的距离,同时在这样炫目的刺激下,我备受鼓舞敢于用稚嫩的文字记录自己的奇思妙想。
进入大学,已有一定阅读积累的青年人鲜衣怒马闯进了标榜鄙视的阶段,从对阅读质量的提高到对书籍的严苛甄选,从清华借阅榜到豆瓣评分排行,一群读书人不自觉形成并深深陷入鄙视链,同时阅读功利性空前高涨,每读一本书一定要收获些什么,初级是摘抄和背诵只为脱口而出的几个人名,高级一些则是撰写千字书评或在网络平台上传荐书视频,魔怔的青年淘宝评价都是俳句,舍友拌嘴都会怒称对方是卑鄙无耻的德纳第。深究原因是阅读带给青年快速膨胀的知识道理,却无法在单一的生活场景中落地,更无法在浅薄的眼界阅历中对照体会,于是对道歉的小公务员、对借项链的女人嗤之以鼻。这种强烈的不匹配不对等让年少的自己面目愈发可憎,以至于多年后随着生活阅历的积累,看着血淋淋的社会新闻案例,那些自以为是的指点批判成了来自井底射出的子弹,飞过青春正中眉心,臊得两颊火辣,于是头埋得更深,书也读得更深。
我常认为书是我这只蛤蟆的镜子,以作者的思想境界灵魂高度为参照,用读书的方式强迫自己站在作者面前观看自己,作为读者很难说自己会与作者产生共鸣,更多是倾听文字背后的哲思,结合时代环境生平经历进行深入解读,与曾经的激扬文字对比不禁自惭形秽。在这样的反复自省中,我怀着谦卑又惴惴的心态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看到豆腐块得以发表更是常常自嘲,也许这就是我被吓出的一身油。
“要拷问出真实下面的虚伪,还要拷问出虚伪下面的真实。”成长至此,经历了读书进化史的三大阶段,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但反思现阶段问题,读书究竟为了什么,是写作时的引经据典还是文笔的辞藻华丽,抑或是日常交流中体现出的学识广博,深入反思后,我揭下故作高深卖弄炫技的虚伪一面,四处显摆文学素养文化品位的一面,深入挖掘更真实的,阅读的意义。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为我答疑解惑,所谓“知行合一”光有“知”没有“行”不算真知,我的读书耽于清谈,懒于行动,除了自以为是的优越感一无是处。想要触及读书最后一层的真实,要回归主体,回顾读过的那些知识、道理、智慧、品德,是否能在生活中践行,如果不能那就要在日后多加反思时常警醒。
这样便进入阅读的最后一个阶段,我想也是未来贯穿一生的阶段——知行合一的反思阶段。失去了反思,单单以阅读量作为读书目的和文化标准的话,谁都比不过当今的AI,广泛吸收了当今互联网平台信息、人工录入教学信息,那么AI是一个好学者、好作者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纵使通过图灵测试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缺乏智能的关键能力——“反思”。不过,不断自省的探索可能会像推石上山的西西弗,虽然离开山顶的每个瞬间都在超越自己的命运,却难以产出伟大的成果,但探索过程本就充满意义,毕竟良好的实践就是目的本身,不是吗?
(呼和浩特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