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肩膀上有一道深深的疤痕,从小到大,我总爱盯着那道疤痕看,听他讲那些发生在80年前的故事。如今,爷爷已离开我们16年,但那道疤痕承载的精神,却在我手中的扳手和仪器上,延续着新的生命。
1923年的夏天,爷爷出生在河北献县一个普通的农家。1938年2月,日军来袭,15岁的少年,毅然扛起了步枪,成为一名年轻的战士。
1943年的冬天格外寒冷,爷爷所在的部队在一次伏击战中与日军遭遇。激烈的枪战中,一颗子弹击穿了他的左肩,鲜血瞬间染红了棉袄。他咬着牙把枪换到右肩,继续战斗。“当时不觉得疼,就是后来包扎的时候,军医说再偏一点,这条胳膊就废了。”平淡的语气背后,是无数个伤痛的夜晚,是面对生死的无畏。
伤愈归队后,爷爷因为作战勇猛被提拔为排长。从1938年到1946年,他在部队里度过了8年战火纷飞的岁月,在1939年9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常对我们说:“党员就是要冲在最前面,享福的事往后躲,吃苦的事往前站。”
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生了根。
抗战胜利后,爷爷退伍回到地方,担任区武装部部长。1958年,组织上号召支援内蒙古建设,35岁的爷爷毫不犹豫地带着全家登上了北上的列车。
他常说:“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党指到哪里,我们就打到哪里、干到哪里。”
在内蒙古的日子里,爷爷把部队的作风带到了生活中,做事严谨认真,待人真诚热情。我小时候最爱看爷爷修理家里的农具,他总说:“物件坏了要修,人心散了更要修。”那些修理工具的叮当声,和他讲的抗战故事一起,构成了我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2009年,爷爷安详地离开了我们。后来,我成为内蒙古电力集团乌海供电分公司的一名配电检修试验工,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党员。穿上工装的第一天,我想起了爷爷的话:“干一行就要爱一行,要干就干出个样子来。”
我夏天顶着烈日抢修,汗水湿透工装时,我会想起爷爷在夏日战场上的坚守;冬天冒着严寒巡检,冻得手指发僵时,我会想起他在雪地里潜伏的身影。他用枪保卫家园,我用扳手守护光明;他在战火中守护生命,我在岗位上守护万家灯火。
爷爷那道伤疤里藏着的,是对家国的忠诚,是对责任的担当。这些年,我始终以爷爷为榜样,在工作中精益求精。每次完成一次复杂的检修任务,看到千家万户的灯光重新亮起,我都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幸福。这幸福,与爷爷当年击退敌人时的欣慰,或许有着同样的分量。爷爷用肩膀扛起了民族的希望,我要用双手守护时代的光明。这道从战火中走来的精神血脉,将永远在我心中流淌,在岗位上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