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河套平原,农作物欣欣向荣生长,滴灌带如脉络在田间延伸,河套灌区沃野千里,麦浪如碧波翻滚。塞外粮仓农民农业与黄河水和谐共生。
今年2月,自治区印发《内蒙古自治区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强调突出抓好农业节水。近年来,河套灌区积极开展引黄滴灌、水肥一体化等智慧灌溉技术,全力推动农业节水科学化、精准化。巴彦淖尔供电公司从服务春耕备灌到夏灌秋浇,从保障田间机井用电到每一株苗的滴灌系统建设,从助力水量信息化监测到积极探索“水资源管理+电力大数据”的政企合作模式,“以电节水、以水促粮”的生动实践助力河套灌区水资源管理实现智慧化。
“智慧农场”高效节水
6月17日,记者走进以打造农业智慧灌溉先行区、引黄滴灌水肥一体化示范区、面源污染防治样板区、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区为目标的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城关镇国家农高区万亩高效节水智慧农业示范园。该园区采用自治区研发的“引黄滴灌水肥一体化集成技术”,对缓解河套灌区水资源压力,全面打好打赢深度节水控水攻坚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早在2023年园区建设之初,巴彦淖尔供电公司便对园区用电线路、用电设备、灌溉管网用电同步进行建设,助力园区发展智慧农业。“园区建设之前,土地分散在农户手中,灌溉采用黄河水大水漫灌,用水量大,水利用率低。园区建成后,采用引黄滴灌水肥一体化集成技术,园区每年节水达300多万立方米,节水节肥成本达60%,效益增加40%以上。”城关镇蓿荄村党支部书记王金良介绍。
6月18日,记者来到杭锦后旗五千亩高效节水控水示范园区,这里农田集中连片,道路、沟渠平整畅通,夏灌工作已经完成。该项目位于杭锦后旗蒙海镇黎二村,灌溉面积5000亩,运用引黄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大水漫灌相比,节水可达30%-50%。据示范园区管理公司巴彦淖尔市奥隆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晓英介绍:“电水泵通过管道将黄河水抽到蓄水池,经过过滤、澄清,再利用引黄滴灌管道将水、肥直达作物根部。通过不同作物和农户分时段供水计水量,实现了用水智能化和精细化管理。”
巴彦淖尔供电公司聚焦保障引黄滴灌、水肥一体化节水项目顺利实施,推动智慧农业科技与“供电+能效服务”深度融合,有效解决智慧灌溉示范园区供电半径长、末端电压低等问题,以充足电力和优质服务助力当地农业节水、节肥、增产,服务保障巴彦淖尔市累计实施水肥一体化滴灌面积534.76万亩,平均每亩实现农业节水节肥30%。
以电折水 “治水”变“智水”
巴彦淖尔市在农业灌溉中广泛采用机井灌溉技术,地下水超采一直是当地水利部门治理重点工作。为充分发挥电力大数据优势,聚焦地下水资源精益化管理需求,巴彦淖尔供电公司农垦供电分公司联合临河区水利局建立“水—电”联合工作机制,成立“以电折水”工作专班,开展“以电折水”系统测算建模。
“我们在全面摸清农业灌溉机井底数和计量现状的基础上,明确农业灌溉机井‘以电折水’工作范围,确定供电辖区纳入‘以电折水’取水计量的农业灌溉机井名录。通过开展农业灌溉机井‘水—电’信息关联建档,完成农业灌溉机井‘折水系数’测算建模工作。”据巴彦淖尔供电公司农垦供电分公司党支部书记冯博介绍,若采用这套系统,仅在临河地区就能节省用水量监测投资成本2000多万元。
“‘以电折水’建模工作充分发挥电力数据全面、实时、精准的特点,通过推进精准水电折算,共同提升水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精准支撑水资源智慧化管理。”临河区水利局负责人点赞。目前,该系统已入驻蒙电e联后台。巴彦淖尔供电公司将开启“以电折水”测算系统的试运行。基于这套系统首创的“水电双控+以电折水”灌溉采水精细化管控模式,年度节水预计达1.9亿立方米。
此外,在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记者看到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河套灌区供水情况。据工作人员介绍,从过去人工测量、数据汇总,到现在动动手指就可以轻松获取灌区水情信息,水量监测实现自动化,全天可实现回传水流监测数据288次。“水电不分家。”据该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在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建设期间,巴彦淖尔供电公司给予大力支持,有了可靠供电支撑保障,水资源管理、调度才能实现自动化、信息化、智慧化,确保河套灌区装上“智慧大脑”。